尊敬的学生家长朋友:您好!
心理健康是学生快乐成长和健康生活的基础,也是他们成就未来的基石。而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坚实后盾,您是否也曾疑惑,如何在繁忙的日常中,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?
今天,就让我们携手步入“家校共育篇”的第一篇章,共同探索那些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的细微之处,搭建起一座连接心与心的桥梁。在这里,没有复杂的专业术语,只有温暖的理解与实用的建议,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期待与您一同,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撑起一片晴空。
这里有几点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议供您参考:
第一,关于孩子的心理困扰。在大学阶段,您的孩子会经历心理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,同时,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,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需求,个人发展目标等多个方面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,也会带来学业、人际、情感、就业等方面的困扰。 其实,每个人在适应新环境时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,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认识凡事都有一个过程,即使遇到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,太过焦虑会适得其反;其次,鼓励孩子积极探索,主动做一些尝试,学会主动求助他人,自己解决和寻求帮助都是能力和勇气的表现。
第二,关于与孩子的沟通。在这个年龄阶段,孩子已拥有独立、成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。尊重与理性的态度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自尊自信、领导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,家长也更容易获得孩子们信任和尊重。与孩子们进行有效沟通,可能需要家长在交流过程中要把孩子看作另一个成年人。一是要保持客观的观察,不做任何评价;二是要体会自己和孩子此刻内心的感受,并说出自己的感受;三是通过感受找到双方的需要,也就是沟通的目的;四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后,明确具体地提出请求。
第三,关于孩子的特殊状况。一是在情绪上,整日闷闷不乐、郁郁寡欢,出现兴趣和愉快感的丧失;二是在认知上,出现明显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和记忆力下降,自我评价和自信心降低等。三是在行为上,经常出现睡眠困扰,饮食问题,易疲劳,整日唉声叹气,或沉迷于网络,不与人沟通交流。四是经常说“活着没有意思或意义”“没人理解我”“活着好累”“没有我一切就好了”等语言信息,或有在网上谈论自杀的话题、阅读有关自杀的书籍等行为。
如果孩子出现上述情形之一或其中几项,您一定要有危机预防意识。首先让孩子学会自助和求助,让孩子意识到自愿求助更有利于发展出“自助”的能力。其次,如果已超过自身应对能力时,家长和孩子都应主动及时求助专业人士,包括医院精神科和心理科医生、学校辅导员、心理咨询师等。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一样,早发现、早治疗,更有助于问题得到解决。同时,我们建议您及时与学院、辅导员取得联系并告知真实情况,学校将与您同心协力,共同帮助孩子渡过难关。
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学校、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,在孩子的大学生活里,希望您始终与我们在一起,共同陪伴孩子的青春时光,帮助他们更加健康阳光的成长,理性平和的生活!
最后,祝您工作顺利,孩子健康成才,全家幸福快乐!